论文下载 |
2013年周口部分麦田低温冻害情况与原因分析及对策 |
时间:2014-1-12 16:59:14 来源: 点击:1867 |
|
摘要 就2013年周口部分麦田低温冻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今年小麦应对低温危害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小麦 低温 冻害 措施
1总体情况
2013年春季以来,我市气温变化异常,极端冷暖异常天气频繁发生,为历史同期罕见。极端冻害天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地方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前期田间调查,田间小麦出现黄穗、白穗、半穗和不能正常抽穗现象各县均有发生,尤其是年后浇水偏晚、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为重。同时,对部分品种、个别地块表现异常明显,给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市南北跨度大、小麦品种多样化,减少了低温冻害普遍发生的机率,冻害减产小麦占总体份量不大,大致影响面积在20万亩左右,占全市麦播总量的2%左右。
2造成冻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及分析
2.1“倒春寒”天气是主要因素。今年我市春季气温变化起伏较大,“倒春寒”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进入3月份小麦拔节后,先后出现了3次较为明显的霜冻天气及最低气温降至3℃以下的“倒春寒”:第一次是3月19-22日,最低气温为2-3℃,降温幅度20℃以上,对幼穗分化敏感期品种,造成主茎及大分蘖幼穗生长点死亡而不抽穗;第二次是4月10-12日,最低气温为2-3℃,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四分体形成期,此阶段小麦幼穗抗冻能力弱,造成部分麦田出现整个穗子或部分小穗冻死,只剩下穗轴,出现白穗或半穗现象。第三次是4月19-22日,极端气温0.9℃,5℃以下低温持续12小时以上,此时正值小麦花粉粒形成期,造成小麦小穗或小花不实,上部或下部麦穗结实严重下降,出现了部分品种缺粒、缺位甚至穗顶或基部不育现象,使穗粒数减少。
2.2田间墒情差,加重了冻害发生程度。2013年1-4月份总降雨量明显少于往年。4月份降雨日为19日、20日,均于低温发生之后降雨,且大多数麦田浇拔节水时间偏晚,浇水量偏少,田间墒情普遍较差,没有起到培育壮苗和提前预防冻害发生的作用。因此,浇水地块和未浇水地块,小麦冻害现象均有所发生,未浇水地块表现尤为严重。浇水次数在冻害表现上也有明显差异
2.3品种因素,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受冻严重。小麦不同品种之间受冻程度差异较大,以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受冻尤为严重,如郑麦366、郑麦7698、花培8号、平安8号、花培6号等。主要表现为:一是麦穗抽出困难,有的小穗甚至已经受冻坏死,导致小麦矮化并且不抽穗;二是麦穗下部、中部或上部等部分穗部黄化、白化,或者小穗雌雄蕊受冻干枯,出现光杆穗。品种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市表现较为明显,我市冻害小麦受害区域主要分布在沈丘、城、鹿邑、淮阳、郸城等县市,其余县市品种品种分散,整体表现冻害不显著。
2.4田间管理水平差、综合配套技术跟不上的地块冻害发生偏重。 一是在土肥技术应用上。测土配方施肥地块与农民常规施肥地块相比,抗低温冻害明显增强。测土配方施肥地块,氮磷钾养分平衡协调,增强了小麦各种抗逆能力,部分常规施肥块,氮肥用量过大、施肥时期不当,水肥没有充分运筹,导致小麦根系不良发育,平衡养分能力差,叶面光合作用差,因而加重了冻害的发生;二是在农艺操作上。深耕与旋耕的差异,深耕地块小麦耕层深,肥料达到了深施,肥料利用率高,水肥气势四相协调,小麦根系生长健壮,吸水肥能力强,增强了抗冻抗旱抗干热风能力,减弱了冻害的影响。相反,旋耕地块耕层浅,下有坚硬的犁底层,根系下扎困难,小麦根浅、少,小麦抗性差,不耐受低温冻害;三是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落实上。能有效及时防病防虫,合理补肥。增强小麦后期生长精力,小麦整体抗逆能力强,冻害发生较弱。四是播期播量、冬前镇压等其它技术应用。
3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应对低温冻害的对策
3.1提高播种质量。选用抗寒性较好的品种,播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因缺补失,合理配方,施足底肥,深耕后精细整地。精选种子,进行晒种和发芽试验,采用药剂拌种。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合理确定播种量,播深3-4厘米为宜,确保深浅一致。
3.2提高农艺操作水平。建议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要采取犁耕的方式,做到“切得细,掩得净,耙得实”,加强田间指导,防止切后焚烧,搞好土壤处理,加强深耕技术指导,保证耕层达到20厘米以上,提高土壤肥力和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水平,促根下扎,全面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机制。3.3浇好三水和及时补肥。一是浇好越冬水。小麦越冬前要浇越冬水,作为增加土壤水分、缓和土壤温差、提高小麦越冬率的灌水贮墒措施。小麦越冬水要因地因苗制宜,不宜早浇,以防水分大量蒸发,不能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影响小麦冬前分蘖生长;但浇水过晚,土壤冻结,水分不易下渗,地面形成冰壳,易造成冻害,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不利。浇冬水的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时开始,日平均气温0℃~2℃、夜冻昼消时结束,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提高土壤热容量,改善冬季土壤水分状况,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同时,对脱肥、缺肥的弱苗,要结合浇越冬水,酌情进行追肥。 二是返青水。小麦将进入返青期,应注意及时浇返青水,返青后,小麦将进入吸收肥料养分的旺盛期,只有土壤墒情适宜,肥料才能被分解、吸收、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即使施肥,也无法发挥肥料的作用。返青期是小麦次生根发生的第二高峰期,只有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才能长出新根。因此,浇足返青水,不仅有利于根系的的萌发、下扎,还有利于提高根系吸收功能,增强小麦的抗倒、防早衰能力。返青期也是小麦幼穗快速生长期,充足的肥水可为穗大粒多打下好的基础。返青期浇水可减轻小麦春季的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及红蜘蛛和蚜虫的危害。根据麦苗的长势情况,同时增加追肥,促进麦苗返青,为拔节期亩穗数奠定基础。三是扬花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干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15天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
3.4加强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病虫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一是突击清沟理墒,提高排水降渍能力,减少渍害发生;二是根据苗情,分类指导,增施拔节孕穗肥,适时喷施叶面肥,增粒增重;三是天气转好,气温回升后,对未拔节的田块突击进行杂草防治工作;四是适当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