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校企合作中企业开设课程模式初探 |
时间:2014-1-12 16:48:44 来源: 点击:1721 |
|
摘 要:校企合作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开设课程现状的分析,提出设置课程上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企业课程方面师资存在的缺陷,从课程层次、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阐述企业开设课程模式的改革,使企业开设课程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国家新建(包括升本)了一大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应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1]。
因此,实现校企合作是实现这类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但由于取消了部门办学,原有的行业办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新建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2]。因此,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反复强调校企合作,各地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游离于企业和产业之外的状态尚未得到彻底改善。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如何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具有应用型和本科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甚为关键[3]。
1 企业开设课程现状
目前高校和企业合作方式比较多,有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有将企业作为就业基地,聘请企业负责人作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无论那种模式,都会要求学生深入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践。时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最短的可能就是一天,学生参观和专业相关的生产线,或者工作岗位,最长的有几个月,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到具体岗位进行实际操作,企业给学生支付一定的酬金。这一类型的合作属于浅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企业可以部分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定中,学校给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题,这类合作属于比较深入合作;更深层次合作为企业和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给企业培养学生,先了解企业需求,组建对应专班,按照企业要求设置学生学习课程;将企业技术难题作为学校研究攻关项目;企业对于学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了企业中有学校,学校中有企业的合作模式,双方利益进行共享的局面。对于深层次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双赢局面。如何更好的使深层次的合作对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有利,学生的培养是关键。
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对学生设置课程上面存在不足:企业希望学生学习的课程能够准确定位到具体企业,若某企业是生产DVD产品,企业希望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围绕DVD进行,甚至要求学生对将来从事岗位要求也要很清楚;在专业课方面,要求学校要教会学生对该企业生产的若干种产品特点了如指掌,对出现的常见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但是对学生的发展显得不够全面,学生将来不仅仅是进入到某一个企业更需要融入到整个社会,学校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设置学生学习课程。
在企业课程方面师资存在缺陷:当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学校会要求企业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企业是以生产为第一位,学生到企业中已经转变为企业的新员工,企业在为学生选择授课教师时大多是在生产任务完成后的人员中选调,或者是从企业管理岗位上抽调部门人员临时给学生授课。这些人员本身并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在授课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笔者曾和学生一起到国内某员工在八万人的大型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企业选派了一名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授课,采用多媒体方式讲授。2个小时的授课时间,企业教师只用了一张PPT,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在进行实际岗位培训时,企业教师为一名初中毕业的员工,讲授内容重点不突出,平铺直叙,本来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后讲成了一节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
2 企业开设课程模式改革
2.1课程层次方面
企业开设课程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时可以给学生设置包括实习企业在内的行业著名企业发展状况类的课程;若学生去企业实践,也会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这是需要配套有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类课程,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深入企业时基本可以到对应的专业岗位从事一定技能性工作。企业应该将让学生具备相当的具体岗位专业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学生也要拥有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即将面对的岗位将是自己毕业后真正从事的工作。企业要为学生量身订做一定的课程,应该将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正式上岗后不需要岗前培训即可进行工作。
2.2课程内容方面
学校首先要深入学生实习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在学生实习前就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到企业后企业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企业文化,应该以实习企业为主,但是要将一些知名企业文化穿插到里面进行讲解,分析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出现差异的原因,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在企业进行产品方面课程讲授时,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该类产品的历史,发展现状等。不能只单纯的讲解某一个产品的构造,原理等。应该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入手,引入到具体产品。若是和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产品,还可以帮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全部贯穿起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扩大到同类型产品的知识面上,不能一味的强调企业生产的产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变成了仅知道该企业生产的某一产品,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其他类型的产品就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应该让学生通过企业课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扩大到更广阔的专业领域。
对于学生要到具体岗位方面的课程:企业更应该为不同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可以是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也可是某个岗位上技术的改良等知识。
总体来说,企业在进行课程讲授内容的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广、博、精”的原则。
2.3授课方式方面
企业不能像学校一样会有专门授课设施,因此,企业更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课件一定要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兼有,不能满屏的文字。因为企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数都是和企业实际相关的,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将存在的问题展示出来,讲授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参与谈论,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可以就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讨论的方式上课。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也有利用对知识的掌握。企业开设课程是学生到企业后进行,对于学生来说更愿意直接看到教师讲授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况。因此,企业教师更应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生产线边实践边讲解,甚至在讲解企业文化时候也可以这样进行,通过现场对企业文化的实践,让学生领悟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4考核方式方面
企业讲授课程实践性会更强,在考核上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方式进行。
2.5师资队伍方面
对于许多学校来说,将学生送到企业,一般只派管理教师即可。认为学生的培养由企业决定,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只要学生没有毕业,任何时候的培养学校都应该参与。因此,企业开设课程时师资队伍不应该局限在企业,学校应该是教师来源之一。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选派到企业进行过挂职锻炼的学校教师讲授,对于实操要求高的课程可以由企业员工担任。
企业在选派授课教师时,应该设置试讲制度,有些员工工作能力很强,但在传授知识时却不一定是最好;应由企业和学校资深教师组成专家组,对授课讲师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授课任务。企业应该将承担教学任务的员工固定化,每年选派这些员工到学校参加教育类课程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授课水平,使其在授课时候能够采用不同方式讲授,也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企业开设课程对企业和学校都是有益的,只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在从课程设置上要层次分明,内容上要坚持“广、博、精“的原则;考核方式上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从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学校帮助企业培养合格教师,企业帮助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多下功夫,定能使企业开设课程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桂霞,康思琦,黄保德,订单式培养[J2007(286).
[2]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10).
[3] 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 江苏高教,2011(1). |
 |
|
|
 |
|
栏目列表 |
|
 |
推荐内容 |
|
 |
热点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