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期刊大全 学术资讯 下载中心 新闻专栏 稿件查询 在线投稿 客服中心
 论文下载

论黄灿然的非个性化翻译观—黄灿然翻译思想再探

时间:2013-9-30 14:27:27 来源:  点击:1361

摘要:黄灿然诗歌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非个性化,这对于诗歌翻译、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翻译意义重大。但没有引起理论界和译诗界应有的关注,本文拟对该理论作进一步的梳理和释读,从思想溯源、概念厘定、理论原因和具体实现这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关注,发挥该理论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黄灿然 诗歌翻译 非个性化

  众所周知,诗歌翻译,往往带有译者很强的个性,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来翻译,总会得到不同的译文,比如拜伦的《哀希腊》,苏曼殊译成五言,马君武译成七言,梁启超译为词曲体,胡适译为骚体,査良铮译为现代格律体,差异不可谓不大,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译者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说在译诗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然而,也有一种思想与之针锋相对,即译诗的非个性化,只是这种声音还比较微弱,被淹没在个性化的滔天巨浪之中,不易被人听到罢了。

一、非个性化思想溯源
  非个性化的提法早已有之。在西方,最早提出相关思想的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他明确阐述了“消极才能”这一思想,认为诗人是最没有个性的,然后是T·S艾略特,他在其论文中,明确提出“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艾略特,1994,5)“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同上,11)可以说是首次使用非个性化这一概念的诗人。在中国,很早就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争,“我注六经”就是一定程度的非个性化,然后是王国维影响巨大的“无我之境”,其实也就是非个性化,只是他们强调的是创作当中的非个性化,之后是著名诗歌翻译家飞白先生提出的“译者的透明度”,已经直接指向诗歌翻译领域了,这些都是非个性化思想的源泉,但直到黄灿然,才首先明确将“非个性化翻译”这一概念和思想用到了诗歌翻译领域,并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二、非个性化翻译的概念
  讨论非个性化翻译,首先要明白其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客观,消除自己的个性,去掉主观的东西。用黄灿然的话来说,“非个性化就是消灭译者的个性,还作者真面目,译谁像谁,尤其是要译出原作者的声音。”(黄灿然,2001:164-165)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消灭个性,那么何谓个性?作者并没有说明,但根据笔者的理解,应该包括个人气质、性格、修养、爱好、习惯、审美等方面,译者就是要克服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倾向;二是还作者真面目,这实际上是提倡非个性化的目的,那就是原作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应该将他译成什么样,不可带上译者个人的印记;三是译谁像谁,这是还原作者真面目的具体化。此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我们经常读到有些译者的译诗,千人一面,译谁都像自己,这就是译者将之个性化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还必须将其与其它概念作进一步的比较。首先,非个性化翻译不等于直译,但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毋庸置疑,可以说非个性化是总的方针和策略,是一种美学取向和宏观把握,它的含义更广,指涉也更宽;而直译是非个性化翻译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操作手段,是较微观的层面。其次,非个性化翻译也不等于异化,异化虽然也是较宏观的策略,但主要是为了保留异质文化,更多涉及文化层面,甚至刻意追求异国情调,有时难免扭曲原作;而非个性化更多指向原的作整体风格,其目的是全面的忠实,涉及每一个方面和细节,是比异化更宽泛的概念。再次,非个性化翻译是个性化翻译的对立面,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非个性化要求完全消灭译者的个性,而个性化要求充分发挥译者的个性。最后,非个性化翻译与消极才能和译者的透明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正如飞白所说:“译者的透明度,也就是译者的消极才能。”(转引自海岸,2007, 329)只是用了不同的术语而已,但透明度意思不明确,消极才能也容易引起误解,都没有非个性化这样清楚明了。

三、提倡非个性化翻译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诗歌翻译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占主导地位的都是个性化翻译,即创造性的、带有译者鲜明个性的意译。郭沫若就曾明言:“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雪莱成为我自己……他的诗便如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陈福康,2000:261)这里,实际上涉及了非个性化翻译和个性化翻译,“是要我成为雪莱”是非个性化翻译,而“是要雪莱成为我自己”则是个性化翻译了,郭在此混淆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他真正要强调的只是“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的个性化翻译。的确,最富盛名的诗歌翻译名作如菲茨杰拉德译的《鲁拜集》和庞德译的《华夏集》,都是典型的个性化翻译,而采取非个性化翻译的名作,迄今也没有产生。
  那为什么还要提倡非个性化翻译呢?黄灿然有他自己充分的理由。首先是他限定了非个性化翻译使用的范围,“意译者适宜译二十世纪以前的经典作品,而不适宜译现当代作品……而直译者则应以现当代作品为主,也可兼顾有现代倾向的经典作品。”(黄灿然,2001::216)这里虽然谈的是意译与直译,但与个性化翻译和非个性化翻译是相通的。因为二十世纪以前的经典作品,是以传情达意为主,其思想感情是较明显的,风格也多相似,完全可以用个性化的翻译将其表达出来,虽也讲究用词炼句,但不像现当代诗歌,完全以用词炼句为旨归,往往并无明确的含义,或者其意义就隐含在特殊的词句之中,风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必须采用非个性化翻译,才能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格。也就是说,采用个性化翻译的时代已经过去,翻译现当代诗歌主要得采用非个性化翻译,当然,古代作品中极具现代风格特征的也宜采用非个性化翻译,而现当代作品中极具古代风格特征的也可采用个性化翻译。
  其次,现在有不少诗歌翻译家,翻译了很多不同诗人、不同语言的诗歌作品,但往往风格语言都很相似,看不出原作各自的风格特征,仿佛就是读同一个诗人的作品。正如黄灿然所说:“他们译不同风格的诗人,却只译出一种风格的诗,即使不考虑风格,其可读性也低得可怜,至于原作者的声音,就更加听不到了。”(同上,167)正是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了非个性化翻译,用来对抗千人一面的个性化翻译。他还说:“一个译者如果同时掌握数种语言并从事翻译,或通过某一个语种来转译,或仅仅翻译一个语种的不同诗人,他的挑战都是很大的,而应付这种挑战的最有力武器不是别的,正是非个性化。”(同上)他这里说的挑战就是指面对这么多风格迥异的诗人和诗篇,译者必须译出他们各自的风格来,即有多少诗人就有多少种风格,这当然比个性化地译为一种风格难多了,所以是很大的挑战,只有用非个性化翻译才能应付。         
   飞白则从译者的角色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原因,并用演员演戏来作类比:“其根本理由是译者在演原作者的角色,而不是演自己的角色。突出自己者只能成为‘演什么角色都像他自己’的本色演员,有消极才能者才是‘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的性格演员。”(转引自海岸,2007, 329)也就是说,只有非个性化的译者,才能译什么像什么,而不是译什么都像自己。

四、非个性化翻译的实现
  要实现非个性化翻译,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倡导非个性化翻译;二是反对个性化翻译。
  倡导非个性化 如何做到非个性化翻译,黄灿然提出的具体方法正是直译,他说:“在技术层面上,非个性化与直译是相似的:尽量贴紧原诗的句法、词义、音节、排列,把原诗的语调和气氛带出来,呈现给目标语读者。”(黄灿然,2001:164-165)这里再次显出非个性化翻译与直译的密切关系,正如前文所述,非个性化翻译是宏观的策略,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则离不开直译,最主要的方法也是直译,但直译不是非个性化翻译的全部,简单的直译也不一定能达到非个性化的目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原作的风格,意译也是必须的,就是说非个性化翻译并不排斥意译,它真正排斥的是个性化,而意译并不一定是个性化翻译。
  反对个性化 在实现非个性化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消灭译者的个性,达到客观、忠实,成为更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译者的个性,总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带人他的译作中,这就是为什么同一首诗,每个人翻译出来都会有差异,不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版本。也就是说,绝对的非个性化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译者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克服自己的个性化倾向,尽可能地趋向非个性化。针对这方面,黄灿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比如他说,非个性化翻译“就是应该尽量消除作者的主观色彩、减少臆想,放弃译者偏爱某些用语、某些意境的个人癖好,尤其是不要‘浮想联翩’。”(同上,165)这些现象在翻译实践中确实存在,比如有人喜欢用四字短语、成语,甚至极具地方特色的谚语、俚语和套话等等,而不顾及原作本来的用词和风格,导致完全个性化译作的产生。不仅如此,“一旦译者主观色彩太浓,出现个性化倾向,词语表达的准确度就会立即遭到扭曲。”(同上,171)扭曲就改变了原意,就背叛了原作和原作者,因而就没有忠实可言,这就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既辜负了作者,也欺骗了读者。然而这样的个性化翻译,译诗界却大量存在。
  无独有偶,著名翻译家杨周翰也明确提出:“翻译家要泯灭自己的个性,是个学舌鹦鹉(parodist),不能让原作迁就译者,才能达到近似。”(转引自王寿兰,1989, 42)也就是说,即便采用了非个性化翻译,也只是更接近原作而已,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作,而如果采用个性化翻译,无疑只会离原作更远。除了抹杀原作者的风格、扭曲原诗的词义之外,黄灿然还指出了另外两种更为典型和普遍的个性化翻译:
  译诗中不足取的个性化还包括‘雅’病和‘律’病。‘雅’病指译者翻译观陈旧,仍然以‘雅’作为翻译理想,而不顾及原作的真面貌;或有译者自以为顾及,事实上却是漠视原作;或自以为传神,实际上距原作愈来愈远。‘律’病主要指译者把心力全部投入翻译(其实是创造)格律,主要是专注于押韵;而为了押韵,便不顾一切地置换原作的各种安排,扭曲、扩大或缩小原文的词义。(同上,178)
因为要像诗,而诗是最高雅的文学体裁,所以多数译者都在“雅”上做文章,以为越雅便越像诗,越雅便越是好诗,越雅便越成功,殊不知译出来的东西,早已不是原诗了,正如英国批评家本特利评论蒲伯翻译的荷马史诗:“这诗作得实在优美,蒲伯先生,不过您不能把它称作荷马的诗。”(转引自邵斌,2011:67)再来看律病,因为非个性化翻译主要适用于现当代诗歌,而现当代诗歌以自由诗为主,根本不押韵,所以译作更没必要押韵,非要押韵无异于画蛇添足,只会弄巧成拙。当然,如果原作是押韵的,译作也可以押韵,但也不应该以韵害意。这些都是个性化翻译常犯的毛病,应该在现当代诗歌翻译中加以克服、消灭,最终得到一个更为忠实和客观的非个性化译本。

五、小结
  黄灿然诗歌翻译思想的核心,就是直译和非个性化,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但他谈得多的是直译,而关于非个性化,则主要集中于一篇文章,即《译诗中的非个性化与个性化》,因而显得不够充分和系统。笔者联系他的其他论述,将这一观点放到更广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和比较,从思想溯源、概念厘定、理论原因、如何实现这几方面来展开分析,系统论证了诗歌、特别是现当代诗歌宜采用非个性化翻译这一结论。

本文为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课题《黄灿然诗歌翻译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艾略特.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 李赋宁,译.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飞白.论“风格译”——谈译者的透明度[A]. 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黄灿然. 必要的角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 济慈. 济慈书信集[M]. 傅修延,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6] 李梅英,张显翠. 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与新批评派[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邵斌. 诗歌创意翻译研究:以《鲁拜集》翻译为个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网址:http://www.cnkikbs.com,2011.
[8] 王国维. 人间词话[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栏目列表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农业科学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推荐内容
L波段大功率放大组件的设计
基于QC工具的微波组件故障分析与定
论房地产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及其控制
波控系统的自动测试设计及实现
一种低成本便携式脉冲幅度测量装置
一种多通道对海观测SAR接收与信号
S波段连续波LDMOS功放的设计
C波段有源变频芯片设计
一种电子时间引信计时终点信号采集方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
鲟鱼人工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
热点内容
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初选阶段的质量要求
数字出版的影响
关于重申禁止中国标准书号“一号多用
齿缘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养殖技术
SCI的选刊
稿件多少字为宜? 如何联系你们?如
一种电子时间引信计时终点信号采集方
学术论文在质而不在量
黄瓜穴盘育苗技术
如何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学术期刊的定位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客服中心服务承诺友情链接

系统版权: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2010 万方数字化期刊群 © ICP证:辽ICP备19015327号-1
在线咨询:http://www.chinalnfo.com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