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55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发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
近年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新办刊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绩,其办刊指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连续多年位于中国科技期刊综合类前列。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2007年的引证报告,总被引频次为1354,影响因子为0.707,第4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连续两次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获国家科技部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多届列入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中山大学学报坚持办刊宗旨,立足本校优势,面向国内外,办出学报特色。为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严格审稿制度,把学术性、创新性作为衡量稿件水平的首要标准。
(2)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高科技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的论文实行倾斜政策,一般给予优先安排,及时报道。近年本刊发表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8%以上。
(3)注意选登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论文。
(4)重视高新技术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能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点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也给予优先发表。
(5)不断拓展外稿来源,扩大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对高质量论文不限篇幅。
(6)加强管理,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贯彻执行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执行国家标准。
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为传承学术、培养人才、服务教学和科研、扩大科研成果的交流与转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高校学报与科技期刊的发展迅速,必须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和高校学科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一步一个台阶,进一步把中山大学学报打造成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本刊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论文将优先录用。
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含图、表、摘要等)在8000~10000字左右,反映重要科技成果的论文篇幅不限,研究简报和科技快报不超过4000字。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国图书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来稿如为英文稿,请在文末附中文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首页地脚处请注该研究项目属何种基金资助及资助号码,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等),通讯联系人,E-mail地址。
(2) 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对应,以第三人称、一般现在时书写,包括: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3) 来稿务必做到清稿定稿,一经排版,不能任意修改。文稿要求用A4纸打字,字迹要清楚,用字须规范,量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稿中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等须表达清楚,全文前后一致。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的位置须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及符号请于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在旁加注。
(4) 文稿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附图要求用计算机描绘,如手工须用黑墨清绘,线条均匀,图形适中。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中文字、数字符号与文中一致。文稿中留出插图位置,并标出中英文图题。
(5) 参考文献只择主要的、近期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宜列入,文献须在文中作标引,文献表按文中出现先后次序编排。文献如为期刊,按下列次序排列与标点:“序号作者(外文姓前名后,名可缩写,均用大写,列至3名).题名[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页码.”如为专著,则按下列次序排列:“作者.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
(6) 来稿请交一式两份,经审稿录用修改后,请送磁盘或电子邮件传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