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三峡库区重庆生态屏障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止工作,对屏障区内12个区县的生活垃圾堆存和处置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处置对策,建议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生活垃圾的单一的填埋处置转化为综合处理。
关键词: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垃圾围城逐渐成为城镇发展的障碍,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深化重庆库区蓄水后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消除重庆库区177米水位线以上生活垃圾污染库区水体的隐患,笔者对丰都、巫溪等12个区县坝前177米接第一道山脊之间(即“生态屏障区”)长江干流和支流沿岸区域各建制镇生活垃圾堆放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摸清该区域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堆存及新生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案。
2 重庆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堆存现状调查
2.1 调查范围与内容
调查范围包括重庆市生态屏障区内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石柱县、长寿区、江北区、渝北区、巴南区等12个区县沿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区域各建制镇内生活垃圾堆放点位、海拔高程、占地面积、数量、据最近垃圾填埋场的距离,垃圾堆放点防渗、渗滤液收集及处理系统及使用情况。
2.2 已建填埋场调查
为解决重庆库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三峡库区蓄水前,各区县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据统计,已建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14个,镇级垃圾填埋场16个;另外还有20个填埋场在建。调查结果显示填埋场正常运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运行经费不足;②选址不合理;③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未完全搬迁;④运行中的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成本高、达标难,甚至无渗漏处置设施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无法使用,致使大量生活垃圾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2.3 堆存现状
调查区域内共计184个生活垃圾堆放点位,总量65.21万吨,占地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各区县生活垃圾堆存情况见下表1及图1所示;其中115个生活垃圾堆放点位于长江、梅溪河、大溪河、御临河和龙河岸边,堆存量占总量的94%左右。长江边堆放点78个,堆存量39.87万吨,占总量的60%;其次为梅溪河和大溪河,堆存量分别为5.94万吨和5.9万吨。
表1 各区县生活垃圾堆存情况统计表
区县
|
数量(吨)
|
所占比例
|
占地面积(㎡)
|
主要分布
|
长寿
|
180450
|
27.67%
|
6900
|
长江
|
奉节
|
127441
|
19.54%
|
39614
|
长江、梅溪河、大溪河、桃源河
|
巴南
|
94462
|
14.48%
|
10057
|
长江、五步河
|
丰都
|
59386
|
9.11%
|
20508
|
龙河、渠溪河
|
涪陵
|
43430
|
6.66%
|
33090
|
长江
|
石柱
|
39292
|
6.03%
|
15062
|
长江、悦来河
|
渝北
|
35602
|
5.46%
|
10320
|
长江、御临河
|
忠县
|
34925
|
5.35%
|
26978
|
长江、黄金河、
|
云阳
|
16025
|
2.46%
|
3043
|
彭溪河、汤溪河
|
江北
|
13800
|
2.12%
|
33009
|
长江、御临河
|
万州
|
6120
|
0.94%
|
5970
|
长江
|
巫溪
|
1179
|
0.19%
|
2407
|
小溪河、湾滩河
|
共计
|
65.21万吨、占地面积20.7万平方米
|

图1生活垃圾堆放点沿长江及主要支流的分布情况
生活垃圾大多直接堆放在长江及主要支流岸边,或租用山地简易裸露堆放,无覆盖、无填埋气体的疏导、收集和处理设施、无防渗措施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大多数堆放点无人看管,距居民居住点和中小学校较近。现今仍在使用的渣场恶臭四溢,蚊蝇众多。为减少垃圾堆存量,部分城镇在生活垃圾堆放点内简易焚烧,也曾因此引发山火事件。另外,调查范围内除开县、万州、涪陵外的其他建制县内的医疗废物未得到集中安全无害化处置,各乡镇医院以及众多医疗点的医疗废物经简易焚烧后混入生活垃圾堆放或直接混入生活垃圾堆放。
3 生活垃圾处置面临的困境
尽管重庆库区建有县级垃圾处置填埋场,但各建制镇垃圾填埋场建设滞后,还存在着填埋场选址不当、缺少运行经费、渗滤液处理达标难、成本高,无渗滤处理设施、或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还未完全搬迁、设备老化等等诸多限制;导致生活垃圾机械清运程度及入场率较低;大多数生活垃圾仍然无序堆放在城郊或沿江、河两岸,处理方式多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无害化处理率低。调查范围内所有生活垃圾堆放点均未设置防洪沟或采取任何防渗及渗漏液收集处理设施,而且近七成堆点仍在使用,附近居民反映强烈。目前重庆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缺少资金来源及政策优惠;目前生活垃圾处置基本属于无利行业,各区县分散建设垃圾填埋场是投资偏大,后期运行费用高,不利于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另外,生活垃圾处置存在的投资大、产出低,对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力弱,加上缺乏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不利于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置。
(2)建制镇管理体系不完备;尽管各区县的县城已建设了垃圾卫生填埋场并制定了较完备的管理体系,但建制镇内填埋场建设滞后,未完全建立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垃圾收集、储运系统缺乏。
(3)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执行难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生活垃圾收费管理体制和处置费操作难度大;很多建制县生活垃圾的排放基本上是不收费或收费的比例和效率较低小,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生活垃圾的随意、无节制排放,城市垃圾从源头的产生量增加;另一方面各区县受经费短缺的困扰,无法承担高昂的清理运输费和垃圾处置费用,难以实现城市垃圾处置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虽然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性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基础和依据,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以及环卫部门没有执法权和罚款权,也是当前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处理体制的一大弊端。
4 生活垃圾清理及处置建议
为实现标本兼治,必须把清除历年堆积垃圾与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结合起来,防止在清除历年垃圾的同时,沿岸又堆砌成新的垃圾山。建议对混有工业固体废物或医疗废物的历年堆存生活垃圾可采取边清理、边监测的方式进行清理,对属于生活垃圾且需要清理的,通过挖方、装车、运往附近的符合要求的垃圾填埋场处理;不需要清理的,可筛选出废塑料等粗垃圾后就地压实覆土封存处理,废塑料等粗垃圾运往填埋场处理;对属于危险废物的,送水泥厂焚烧处理[1]。
对于丰都、奉节县、石柱县等区县垃圾填埋场较少,乡镇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道路硬化水平低,可在乡镇建设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在乡镇建垃圾中转站,街道、村设垃圾暂存点;设置保洁员每日将生活垃圾收集并运送到指定的地点,定期将垃圾压缩后送至城区集中处置;偏远村庄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可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简易填埋处理;形成相对固定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以解决乡镇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问题[2]。
对新生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可分步实施:①各方积极协调,保障已建成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营,优先解决各乡镇日益增加的垃圾产量的出路问题;②逐步普及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针对人们长期养成的垃圾混装的习惯很难改变的问题,可尝试以校园为试点以点带面进行推广,达成共识[3],条件许可的城镇可探索性采用旋风分选工艺流程、破袋和保护、变重技术等垃圾分选新技术提高分选效率[4];③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使生活垃圾从单一填埋走向综合化处理;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生活垃圾中可再利用组分的回收与再生,对厨房垃圾等可堆肥部分可依托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设施或探索适宜的堆肥技术生产有机肥支援生态屏障区的退耕还林和护林岸的建设;对垃圾中必须焚烧的部分可在合适的位置将面临关闭的小型火电厂改造成临时垃圾集中焚烧场,可大幅度降低投资,在资金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选择中心区域建设标准垃圾焚烧厂[5];④在县城建立垃圾收费、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堆肥、填埋、焚烧一体化处理的示范工程,然后由点到面进行实际经验的推广。
5 结论
从单一处理到组合处理,从末端处置到源头控制已经成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发展的主流;针对重庆生态屏障区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困境,多方协调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保证已堆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填埋已刻不容缓,同是积极倡导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可回收资源的再生,限制过度包装,改变城镇的燃料结构等,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6];最终因地制宜,构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才能实现生态屏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固体废物清理技术规范(HJ85-2005)
[2] 高顺芝,罗兴章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9(2):10-11
[3] 王艾荣,陈刚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资源化对策[J]。广东化工,2010(7):227-228网址:http://www.cnkikbs.com
[4]周晓东、张志祥等.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旋风分离新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9,7(6):2703-2704
[5] 何京蓉.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北京经贸,2006(15):120-122
[6] 唐圣钧,赵由才等.深圳市生活垃圾处理优化策略[J].环境卫生公程,2006(12):10-13
|